影片:
文稿(點擊展開):
江紹祥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
GCCCE 25周年 回顧特輯分享
江紹祥 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 教學科技中心總監及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
作為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GCSCE)的一份子,我很榮幸於2016年及2021年參與舉辦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見證了GCCCE的二十周年瓷禧、二十五周年銀禧。
2016年5月,大會於當時的香港教育學院舉行,為期五天的大會,來自全球的華人及非華人學者、教育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共聚一堂,分享交流計算機教育應用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適逢GCCCE邁入二十周年,GCCCE與GCSCE學會的奠基人之一華南師範大學李克東教授蒞臨大會現場分享了GCCCE 二十年來的點滴。我們在教大中央廣場,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及晚宴,遠眺船灣淡水湖夜色,沉浸在怡人的露屏山色,觥籌交錯,人才輩出,濟濟一堂。
五年之後的2021年9月,我們迎來了GCCCE 25周年銀禧。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肆虐下,我們毅然決定舉辦GCCCE 2022線上線下混合會議,由香港教育大學協調線上實時會議,在北京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安排實地會場,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線上全力支持。在學與教的新常態下,大會定主題為“重塑計算機教育”(Reimagine Computers in Education)。此次大會在國際議程委員會和在地組織委員會各成員的努力和協作下,獲得圓滿成功。疫情下的艱難困苦並沒有停下全球學者、教育工作者為計算機教育的創新腳步。
展望未來,我熱切期望在兩岸三地、全球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個更強韌、更國際化的 GCCCE 學術社群,加強英文論文比例,提高GCCCE大會論文質量。我祝願更多新生代參與GCCCE,讓大會生生不息、領先全球、邁向未來。





呂賜傑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GCCCE已經走了二十五年的歷程
呂賜傑 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
GCCCE已經走了二十五年的歷程,它的發展,包含了一個華人群體的共同努力,卻剛好符合了大時代的發展進程,成就了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篇章。 作為這樣一段歷史華章的親身經歷者和推進者之一,有著很深的感觸。
1990年代,計算機技術等開始逐步從學術殿堂走進大眾視野,台灣的陳德懷,大陸的林建祥、何克抗、李克東、祝智庭,香港的李芳樂,新加坡的我等人,在華人世界里面,屬於幾個比較早接觸和研究計算機教育應用的人,其中德懷和我都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有著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背景。在那樣一個時段,我們都在不同的地域和方向上各自拼搏努力,希望有所進展和突破。
但是地域的區隔不能阻擋處於這個領域的我們最終走到一起,共通的華人背景,相似的學術背景,相近的理想理念,讓我們有了共同的使命感。 華人傳統上都非常重視教育,而我們意識到計算機有可能成為教育行業的一個重要推手,我們這些早期研究者有責任推動全球華人學者的團結,讓力量可以凝聚起來,於是有了1997年的廣州第一屆 GCCCE 大會。正如莊子所言,『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一個簡單的開始,卻有可能迎來巨大的發展,後來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我們這些初期組織者的預期。
這段歷史早已經開始,這段歷史還將繼續。 新的技術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 但是GCCCE 創立的精神依舊,讓更多的人通過使用新技術改善教育、改變人生、改進社會,希望一代代的GCCCE 研究者能夠秉承創立大會的精神,持續奮進,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尚俊傑 北京大學教授
我和GCCCE共成長的故事
尚俊傑 教授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學習科學實驗室,北京,100871)
2004年1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師從李芳樂、李浩文和林智中教授。我記得當年5月份,第八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2004)正好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這是我第一次參加GCCCE。在這次會議中,承蒙導師李芳樂教授引見,就認識了台灣陳德懷教授、新加坡呂賜傑教授等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優秀的華人學者,受益匪淺。
後來又跟隨導師前往夏威夷、新加坡等地參加過GCCCE會議。2008年,我回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任教,也一直和GCCCE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一年都會去參會,並且多次參與程式委員會的工作。並在2013年作為組織委員會主席承辦了第十七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


參與GCCCE這些年,可以說我是和GCCCE共同成長的,通過以不同身份參與大會,從來自全球的優秀的教育技術研究者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從研究到寫作,從做人到做事,確實學習到了很多。GCCCE的重要創始人林建祥教授、陳德懷教授、何克抗教授、李克東教授、呂賜傑教授、李芳樂教授等對我的成長與發展確實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感激他們。
GCCCE 今年已經是第25屆了,一個民間的學術團隊能夠持續25年,且方興未艾、蒸蒸日上,確實很不容易,這得益於全球各地的華人學者們的共同努力,期望GCCCE未來能夠更上一層樓,越辦越好。
施如齡 中央大學教授
25周年回顧與前瞻
施如齡 教授
中央大學
我還記得,15年前,2006年,我去了北京,參加了我的第一場GCCCE。來到天安門、進了故宮,出了居庸關、爬上長城。


GCCCE為我開了一扇門,走進數位學習領域,見識了華人學術界的發表,有著好比故宮的風華與璀璨。
面對著像長城一般、一條崎嶇而漫長的學術路,有點害怕;但這一路GCCCE也同時帶領我們,領略著寬廣的視野與無限的風光。從北京開始,除了每年參加研討會,2012年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於墾丁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2019年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在武漢完成近年來的最後一場實體研討會。我不後悔,與GCCCE一起走過這十幾年精彩的歲月。



GCCCE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面對的是教育、使用的是科技。科技變化很快,搭載著STEAM、Maker、AVR、Robots、Expert System、Mobile Devices等等,有著強而有力的工具;迎面而來的,是AI、5G、IOT,教育則跟著前進。我們用創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各種教學模式;考慮不同特性的孩子,提供適性的學習管道。乘著風,孩子能飛得更高、更遠。
會議上,我們聽到了各種想像與實踐,用前瞻的思考、高端的工具,描繪著學習互動的圖像;用智慧的系統、縝密的分析,挖掘出大數據裡的秘密。
2021年,我很榮幸也很惶恐地,從黃榮懷教授手中接下學會這艱鉅的任務,為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的發展來服務。這份惶恐與壓力,除了感覺重大的任務落在自稱是年輕人的肩上,也包括了榮懷教授在過去兩年展現強大的領導與決斷的能力,以及其對於領域開展的尖銳眼光。但也因為如此,前輩們樹立了很好的典範,凝聚了龐大的華人學術社群;在執委會的帶領之下,各個子會議、興趣社群、工作小組努力付出,加上所有學術界好友的支持,我們相信我們的許多念想能有無限開展的可能。


我們會緊緊跟隨學術前輩的腳步,持續營造社群、提供機會、培養年輕學者,讓彼此的研究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積累、深化。然後,繼續連結更廣大的華人圈,包括大陸的偏遠省分及區域,甚至於歐美地區的華人圈,透過增加英文論文在研討會的展示與期刊的發表,讓華人研究被國際看見,同時暢通跨國交流與分享的渠道。
我們偕同我們的學術會議夥伴,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CT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還有許多其他未能一一列舉的會議,包括Learning Technologies、AI、Game-based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Teacher Training、Big Data、Learning Analytics等等,讓學術通道更加寬廣、領域更為專精。
我們除了有學術同好,還有許多在第一線工作、把學術研發轉變成實踐深耕的國高中小教師們,在每年的教師論壇上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他們教學的成果,共同為孩子們的未來而努力。
面對疫情與許多的未知,在這近期的未來,即使我們只能相見於昂畢之間,相信我們會更珍惜這些瞬息即逝的訊號。即使我們只能網上見,我們應該更欣喜,能夠網上見。網上見,把時間與空間縮小了,不再錯過隔壁的報告、不會跟許久不見的朋友擦身而過。我們的距離也更緊密、交流更快速。我們的討論則無遠弗界、沒有限制;我們的分享除了學術專業,還有生命經驗。我們會更懂得彼此,會更能攜手合作。我們願邀請您跟我們一起建立新常態,將危機化為轉機,透過網路的力量,把世界收納到桌前,把GCCCE延伸到國際。GCSCE學會和GCCCE大會,不會停歇。尋找可行的模式,用動態的機制與多元的方式,與大家一起走下去。
GCCCE與我們的前輩寫下了歷史,也等著每一位來自各地的學者,不是過客、來當常客,共同創造記憶、撰寫歷史。有你們參與的盛會,如此美好與豐盛。每一年的盛會,都讓我們期待著下一個盛會。有你們的同行,我們將能更為篤實的走在此路上。把誠摯放在心中,讓思想穿越時空,把明天兌現成期待。
張基成 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GCCCE 25週年回顧與展望
張基成 講座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我1996年從美國獲得博士學位返台,參加的第一個境外的學術研討會就是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舉辦的1997年第一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之後能造訪香港(圖1)、澳門、新加坡,也都拜GCCCCE所賜。之後陸續造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廣州、夏威夷、密西根州立大學等地,也都因參加GCCCCE大會。到目前為止(2021年) GCCCE 舉辦了25屆,我也參加了25次。只有2020年在蘭州西北師範大學舉辦的會議,因新冠疫情而採遠距會議,未能到現場,殊為可惜;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造訪西夏古國的蘭州古都。

在參加GCCCE期間,我認識了來自兩岸四地學術界的朋友,也體驗了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美食及不同大學的學術風格。這期間的個人成長是多元的,包括知識、想法、觀念、治學態度、處事方法及態度等。無論從資深前輩或同輩中皆獲益匪淺,讓我從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座教授、臺灣科技部兩次傑出研究獎,再到最近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殊榮,包括「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0)」及「2020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個榜單。
在個人方面的回顧,個人在這期間對GCCCE大會與GCSCE學會做出了一些貢獻:
●2006年擔任組織委員會共同主席(北京清華大學),到目前為止也一直持續擔任數個子會議之議程委員,幫忙審稿。
●2007年獲大會貢獻獎(華南師範大學)。
●2009年銜張國恩教授(時為台師大副校長)之命,與宋耀廷教授共同擔任議程委員會主席,共同辦理GCCCE (台北)。當時最大挑戰為大陸人士來台之限制及申請過程繁複,面臨極大挑戰,但最後皆一一克服。
●2011年擔任「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子會議議程共同主席(浙江大學)。
●2013年與華南師大李克東教授共同創立「科技於高等教育與人力績效之應用」(現改名為「高等教育與成人學習的技術應用、教師專業發展」)子會議(北京大學),並輪流擔任主席與共同主席數年,後加入王敏紅教授等人。
●2016年擔任大會受邀主題演講者,講題為「Misconceptions of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of e-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periences from researcher」,也讓個人成長不少(香港教育大學,圖2)。
●2017年創立「STEM與創客教育」(STEM & Maker Education) 子會議,並擔任首任主席(北京師範大學,圖3),王敏紅教授擔任共同主席,次年則互換角色,以維持運作之穩定,之後交由他人接棒。
●持續擔任GCSCE執行委員會,提供建言。
●持續擔任GCSCE學會之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提供建言及審稿。


(由左二到右二分別為黃龍翔、張基成(本人)、宋燕捷、莊紹勇)
在大會方面的回顧,GCCCE最初幾年並無子會議制度,沒有博士論壇與教師論壇,沒有工作坊,論文品質也有提升的空間。時至今日,現在大會運作已經漸上軌道,論文品質也不斷提升,參會人數也維持在一定且不算少的數量,大會規模不算小。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1)工作坊所徵集的稿件參差不齊,且幾乎都是主持人團隊的文章。(2)有些子會議主席擔任一年就不做了,不若我輩當年之熱情與負責的態度,這可能會影響議事與審稿之運作的穩定。我們最早在執行委員會的決議是希望主席與共同主席第二年互換,且持續兩或三年,以維持審稿運作的穩定。
展望未來,除了期盼上述問題可降低到最小之外,也期許以下:(1)能有兩岸四地之外的其他更多華人加入。(2)GCCCE不只是華人的,而是全世界的;期盼有更多的非華人參加,讓GCCCE更國際化 – 更多英文papers發表;讓華人的計算機教應用與教育科技理念能引領世界,也讓歐美人士瞭解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與教育科技的世界。(3)GCSCE的會員似乎不多,與參加GCCCE大會的人數似乎不成比例,可以再思考如何擴充及發展GCSCE。(4)更多年輕學者參會及加入服務工作。(5)做好歷年研討會重要事情的記錄,以方便日後回顧,包括舉辦人與學校、主旨演講者與講題、優秀論文獲獎者與論文題目、大會合照等。
GCCCE目前已經是全世界華人最大、最重要且最受歡迎的計算機教育應用與教育科技研討會及學術社群。一個研討會如同企業組織一樣要維持下去且蓬勃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會議在精在實在良在質在品味,不在規模大也不在人多。期望GCCCE能天長地久,直到永遠。
許庭嘉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在GCCCE從博士生到教授
許庭嘉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
很多人跟我一樣在這個社群中角色蛻變,感謝陳德懷教授邀請我撰寫此文,其實GCCCE在25年前創立時我還不到20歲,正在台師大資訊教育系就讀大二而已,是計算機教育領域的學生身分,那個年代台灣基層的中小學都沒有學校網站,要上網通常是先安裝DOS再安裝Win3.1環境,需要用到好多張磁碟片,然後使用Netscape瀏覽器,還記得我的畢業專題製作的是日本地理學習網站,在當時製作動態網站是需要寫CGI程式的。在那樣網路稀有的年代,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已經創立。
由於我一直在計算機教育的領域,感恩有被這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GCSCE)養分滋養的時候。有參與照片紀錄是從GCCCE2009(如圖1所示),當時的我是博士生,而今是主辦會議之一的教授(如圖2所示)。當年我應該是從指導老師張智凱教授那兒知道GCCCE的資訊,那時我已經三十多歲了,在我論文報告之後,我在會議廳有與新加坡王其雲老師交流討論,我們沒有想到12年後我們會有緣分共同辦理GCCCE2021,而且是面臨這個世紀疫情時期GCCCE第一次首創跨國在地實體與遠距視訊同步的方式。


我沒有搭乘太空梭迅速爬升,而是從最基層一步一步被眾多同領域的資深學者們邀請、推薦、栽培起來的,25年前GCCCE初創立時我是大學生,12年前我是博士生,25年後的現在我是教授。除了從大學本科就是資訊教育,碩士和博士也一直都在資訊教育,於職場上不論在高中職校書或者到大學教師也都有任教計算機概論這個過去二十多年來資訊科學必修的基礎科目,被養成的時間就跟GCCCE25年的時間差不多一樣長,但是真正加入GCSCE學會則是剛好GCCCE歷史的一半,感謝在過去歷任學會會長大器的經營社群之下,讓我們可在這個環境中學習與成長茁壯,這12年來我在這個社群中是從擔任投稿者開始參與的,然後受邀變成擔任審稿者、子會議的議程委員、主會議的議程主席等,接著先從組織工作坊開始學習,最後慢慢被推薦變成子會議副主席,歷練了幾次的子會議副主席之後再接任子會議主席,經過層層歷練,我所辦理的工作坊或子會議都徵稿績效良好、順利圓滿成功,而今都已將這些我扮演與學習過的角色,轉交棒給比我年輕的世代,世代接棒與交替不斷。在我2019年升等教授將許多棒子交給社群後進的學者後,以為可能已經沒有其他項目是我沒效力過且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於2021接收到陳德懷教授委託擔任台灣在地組織委員會主席。歷程完全沒有空降或跳級,12年一路走來踏實。
2011年在新加坡訪問研究時,正值GCCCE積極建立制度與規章的時期,我在其中耳濡目染,後面參與職務也都遵照一切會議程序與規則,例如長篇論文在每個子會議中希望掌控在25%以內,擔任子會議主席時帶領公正審查,推薦主旨演講者有一定程序,都曾經面臨有學者被推薦但是結果沒有最終獲選,但是我們也尊重和服從制度,也有曾經推薦的學者順利經過層層考慮成為主旨演講人,一個完整的鷹架在,這樣社群才不會衰敗,設計制度給大佬、中堅份子、年輕世代都有不一樣的發揮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感謝這個園地,才能讓我們每一年透過這個會議與社群的交流機會,見一些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兩岸與世界各地華人的學術界朋友,這是一個大家合作愉快有良善往來的大家庭,GCCCE2012在台灣辦理,我剛好當年暑假博士畢業,開車載著從國外來訪台灣的外國學者在台灣南部遊玩,我們都有共識安排在會議之前或者之後才一同觀光,會議期間認真與會,後來風景照片被另一個國際會議的學會理事長採用成為ICCE2019社群網站的會議廣告背景照片(如圖3所示)。若不是這個社群環境,我們沒辦法建立如此深的國際連結。若不是過去的GCSCE社群領導們一直持續建立良好制度與培育人才建樹,我可能不會有機會經過那麼多歷練和成長及人脈,未來我們繼續努力希望能使這個活泉可以源源不衰。

陳文莉 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我與GCCCE
陳文莉 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
GCCCCE25年,的確是不短的旅程。
我於2005年博士畢業後加入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在呂賜傑教授引介下以第三地域學者身份引參與全球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和大會的工作。 17年過去,我已從一位青年學者邁入中年。 GCCCE為我帶來了什麼?我又為它做過什麼?
我參加過很多次大會,拿過幾次大會最佳論文獎,做過2014年大會議程委員會主席,一直擔任學會英文刊物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主編之一。在這裡,結識了很多來自不同地域的良師益友,拓展了自己的學術視野,也一直為提升大會論文質量與與國際化奉獻著自己的心力。

印象中最深的當屬這幾件跟大會提升學術水平與國際化有關的事情。第一件是2012年的GCCCE會後討論中,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在計算機應用於教育這個領域除了跟論文有關的量化標準外,是否有別的標準來衡量與評價好的學術研究。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牽頭提出了五大論題,邀請包括我在內的11位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學者以筆談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與對話。大家開誠布公,暢所欲言,聯繫自身研究探討理論與實踐、中西不同研究範式、實證與非實證、研以致用等課題,一場酣暢淋漓的討論下來, 我深深意識到,我們這些來自不地域致力於計算機應用於教育的學者,有那麼多的不同,卻又有那麼多的相同。大家求同存異,緊密協作,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漂亮!

這個學會有著很多優秀的華人學者,很多是世界知名的學者。GCCCE凝聚著這些最優秀的學者,大家一起為共同為提升這個社群的學術水平而努力,希望盡快在世界眾多這個領域的學術社群中,可以從“跟從”到“並肩走”,最終做到“引領”。學會的執委們達成共識,與國際接軌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過去10年間,歷屆GCCCE議程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的學者們為大會的國際化做出了很多努力。以我擔任議程委員會主席的2014年第18屆GCCCE為例,當年大會網頁、徵稿通知以及所有的郵件等全部使用中文簡體繁體和英文,鼓勵英文論文投稿,也開始邀請海外的非華人著名學者擔任主旨演講人。今年來大會還實現了English Track, 有越來越多的非華人學者投稿參與會議。

另一件跟學會國際化有關的事當屬2014學會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的創刊。這個期刊從2012年就開始籌備,從一開始經費籌備,邀請編委、到跟出版商洽談,開始組稿,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力。我還記得2012年的中秋節前後,陳德懷教授、黃國禎教授、江紹祥教授和我從不同城市飛去北京,跟黃榮懷教授及北京師範大學團隊李艷燕教授、鄭蘭琴教授等商量期刊籌辦事宜,當時幾位教授還開玩笑要我為快要出生的孩子起個英文名就叫“JCE”。本著高起點國際化的宗旨,我們使出渾身解數,邀請的編委全是國際上這個領域的“大咖”,也向他們約稿。2018年,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被ESCI收錄,我們期待可以在未來三年進入SSCI檢索
必須一提的是,我在GCCCE這個平台有幸結識了很多敬愛的師長,比如陳德懷教授、何克抗教授、林建祥教授、李克棟教授等,他們給予了我很多指導與鼓勵,他們的人格與治學態度都深深影響了我 。另外,我在這個平台結識了眾多好友,其中很多成為我後來的研究項目的合作者, 大家合作無間,彼此為研究與發展助力。

祝願GCCCE越辦越好!
賴阿福 臺北市立大學教授
GCCCE教師論壇之回顧
賴阿福 教授
臺北市立大學 資訊科學系
GCCCE是全球華人在數位學習、資訊教育等學術發表及交流互動上,規模最大的研討會,吸引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及全球各地華人的教授、博、碩士之華人精英,聚集一堂,發表最新資訊科技在教育創新應用等研究成果,也是我個人參加國際研討會次數最多的會議(從第二屆在澳門舉辦開始),也因此認識許多全球華人學術界好友。
中小學教師是推動數位學習與資訊教育的第一線教學實踐者,但其豐富經驗及學術交流往往受限於區域內,甚少有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有鑑於此,GCCCE創始者及永遠的榮譽主席陳德懷教授建立「教師論壇(Teacher forum)」之子會議,提供全球華人之中小學教師能將其數位教學實務經驗、教學創意在國際型學術研討會發表文章,且能與跨領域全球華人教師對談、互動、分享數位教學之甘苦與心得,進而促進專業成長,此類子會議之特性也是創舉、全球唯一的。
近三十年來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積極推動中小學之數位學習及資訊教育,對於中小學教師之學術發表及互動交流極為重視,因此在教師論壇子會議啟動後皆十分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尤其在前主任韓長澤積極帶領與支持下,由臺北市大學計網中心及教育局教師研習中心分年輪流擔任GCCCE教師論壇主辦單位,協助中小學教師論文之輔導及組成參訪團(如圖1、圖3所示),帶團出國參加GCCCE盛會,帶動教師論壇熱潮及促進臺北市教師在數位學習及資訊教育之視野、學術信心及數位教學專業成長,曾負責推動此項工作之教授包含盧東華、楊政穎、徐熊健、陳彥宏、崔夢萍及本人,且台灣師大何榮桂教授一直擔任本參訪團的指導教授;多年來臺北市中小學教師也在此項學術研討會發表上表現亮眼,獲獎無數,展現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數位學習及資訊教育推動之豐碩成果,如圖2所示;可惜,近年來教育局似乎未再重視此項會議,期望相關人力能傳達此項有助益於中小學教師之學術活動,能永續經營及推動,讓臺北市中小學教師在數位教學知能不斷精進,其創新教學不斷發光,將是K-12學生之福。



(以上按照姓氏筆畫排序)